当今社会普遍要求年轻化,许多人希望永葆青春,然而过了青春期之后或过了中年之后,人体表面的组织、结构老化、松弛、萎缩以及地球重力作用等因素,面部必然会形成皱纹,包括静态皱纹和动态皱纹。很多人希望借助提面 或称除皱 来改善外形,恢复青春,因此除皱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倍受世人关注。
面部衰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长年受重力作用的牵拉,皮肤及软组织下垂;机体内在或外在的影响使皮肤弹下降与萎缩、菲薄;脂肪组织萎缩导致组织量不足以及机体衰老引起的骨吸收、变形等一针对不同的原因,目前有多种不同的面部年轻化方法。如针对重力的作用进行提面 ;针对皮肤的弹下降与萎缩进行的激素替代疗法;针对软组织量显著不足进行脂肪、真皮、透明脂酸、胶原等材料注射疗法,以及人工骨、软骨植入等方法。提面 是针对重力作用结果而进行的面部年轻化手术 。
一、发展史
面部皮肤松弛提紧 技术 的临床应用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欧美是开展该项技术 @HM早的地区。自Hollander在1901年开始做耳前后切口下面部除皱 后,除皱 的技术 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分离平面由浅到深的发展.Hamra(1990年)和高景恒(1993年)将除皱 技术 的发展划分为三代成型的手术 技术 ,即皮下分离提紧的@HG代技术 ;皮下分离加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分离提紧的第二代技术 ;深部平面提紧的除皱 和复合除皱 的第三代技术 。按节段操作的原则,除皱 又可分为上面部(额颞部),中面部(睑下)和下面部(颈面部)除皱 。
@HG代手术 皮下分离提紧的除皱 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Noel和Hunt分别报道了冠状切口的前额除皱 ,Barnes和Bourguet分别有报道下面部皮下分离的除皱 ,Rees等人报道前额皮下分离的除皱 。
至20世纪60年代,面颈部皮下分离除皱 的全面部除皱 在西方各国家流行。
皮下分离提面 ,典型的分离范围是从颞部的切口进入,向前分离额部及其发际,向前下方至眶外侧缘约2cm处,继而至眶下的外侧部、鼻唇沟外侧2cm处及颈部。
通过皮下分离皮肤,将松弛的皮肤拉紧,切除多余的皮肤。该技术 操作较简便,除皱效果较好,但效果不持久,对于颈部、下颌区皱纹及较深的鼻唇沟疗效欠佳,有外科秃发、皮瓣坏死、前额皮肤麻木及瘢痕增生等并发症。
第二代手术 是SMAS筋膜提面 。1968年,Skoog在传统的技术 基础上,应用面颈部皮下筋膜及颈阔肌游离提升的方法来纠正整个面颈部软组织的皮肤松弛取得良好效果。这是面颈部皮肤松弛提紧 新时代的开始,并作为面颈部皮肤提紧 的基本技术 沿用至今。
Skoog于1968年首先在下面部提面 中将颈阔肌游离包含在皮瓣中,Tessier对面颈部进行解剖学研究,提出面颈部浅层肌筋膜系统,即著名的SMAS筋膜(Superficial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由其学生Mitz和Peyronie于1976年首先报道。SMAS手术 的发展较之单纯皮下分离提面 显著提高了下颌缘和下面部提面 的效果,之后SMAS手术 被广泛应用,但SMAS手术 对鼻唇沟(面中部)和颈部轮廓的改善和单纯皮下分离提面 一样,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为了进一步达到改善鼻唇沟的效果,1985年Hamra首先将颧大肌和颧小肌表面的脂肪垫带进皮瓣,在下面部仍然包括SMAS筋膜,他认为鼻唇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是由于颧脂肪下垂引起的。Hamm将该手术 方法称为深层提面 (deep planeface lift)。1992年Hamra在深层提面的基础上又将眼轮匝肌进行分离,向外上提紧,固定于外眦部位,在提面的同时改善下睑的形态,将其命名为复合除皱 (compositerhytideetomy),被称为第三代手术 。之后Baker、Stuzin、Owsley及Aston等都分别报道了深层除皱 。Aston采用手指分离颊脂肪垫,并将其称为FAME(Finger-assistedmalar elevation)。2002年Hamra通过长期随访观察得出结论:将颊脂肪垫向外上方向耳前提紧固定的方法,其远期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进一步改善面中部(鼻唇沟)的手术 效果,Hester、Barton、Mendelson等认为包括颧脂肪垫在内的面中部组织应向上提紧固定,而不是向外提紧。其面中部的分离层次可以是骨膜下(骨膜下除皱)和骨膜上一由于骨膜下除皱 后肿胀明显,而且骨膜与骨皮质的粘连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松弛,松弛下垂的组织主要为骨膜表面的支持韧带,@HM近的研究报道已多倾向于采用骨膜上分离的方法。Bosse等采用自下而上的分离方法,称为SMAS release,Medelson等采用睑缘切口,自上向下进入骨膜表面。采用自上而下的分离方法更加安全可靠,面神经损伤的机率更小。
2001年Little等提出了增加面部体积的丰满提面手术 方法(Volumetrictrce lift),认为面部的衰老表现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面部组织的松弛下垂,也表现为组织的萎缩,体积的减少,失去年轻时饱满的面部形态一为此,提出了在面部提紧的同时,通过骨移植、骨代用品的移植(med-pore等)以及脂肪移植等增加面部组织的体积,恢复其饱满的形态,达到年轻化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骨膜下除皱 。有学者认为面部皱纹的产生与面部肌肉附着点的松弛、下移有关,采用骨膜下分离技术 ,将肌肉附着点重新调整,使之恢复正常而达到除皱的目的:1988年Psillakis首次报道105例骨膜下分离除皱手术 的经验和理论,Ramirez等改善了骨膜下入路,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了手术 的安全。
许多学者对该技术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普遍认为骨膜下分离的技术 要求较高, 式较复杂,损伤大.出血相对多,水肿时间长,并发症多. 后效果难以确定而持反对意见。但部分学者坚持认为此法于传统的提面 。
随着激光技术 的发展,针对皮肤质地的改善,去除细小的皮肤皱纹,在西方白色人种激光除皱可以和各种提面 联合应用,进一步达到年轻化的效果。激光除皱的机理是通过对皮肤的扫描,促使皮下胶原组织增生、收缩而达到消除细小皱纹。早期通常使用连续波长的CO2激光除皱,但并发症较多。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采用超短脉冲高能CO2激光,治疗眼睑周围及口周的细小皱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铒激光(Er:YAG)开始应用于除皱 ,其创伤小,恢复快。而在亚洲等区域,由于激光除皱后,黄色人种易遗留色素沉着,从而限制了在国内的应用。@HM近光子嫩肤技术 的开展,对国人去除细小的皮肤皱纹,改善皮肤质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的开展为临时去除细小的皮肤皱纹提供了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 的发展,针对轻度的特定部位的除皱要求,侵袭范围小,操作简便的小除皱 应运而生。包括内窥镜下额部除皱、颞部埋线悬吊、下面部“s”除皱、迷你除皱(mini face lift)等。其创伤小,恢复快,有着一定的适应证。
有人报道采用真皮条或脂肪颗粒移植于鼻唇沟,矫正过深的鼻唇沟;有人应用牛或人胶原,注射治疗眼睑、额部的细小皱纹,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局部反应大,异体移植物或注射剂会被吸收,疗效不持久,一般作为除皱 的辅助治疗。化学剥脱 、磨削 有一定的除皱效果,临床上在高加索人种有所应用,但对黄色人种风险大,容易损伤皮肤,形成瘢痕或色素沉着.目前已很少应用。
总之,面部衰老是多因素的结果,包括皮肤本身的老化,软组织的萎缩松弛、下垂,脂肪组织的疝出,重力作用的长期影响以及骨组织的吸收、退缩等。面部年轻化需要多因素综合处理,包括改善皮肤质地的激光除皱、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骨移植、脂肪移植及提面 等:提面 主要是针对重力长期作用导致的组织松弛畸形而进行的手术 方法,其手术 方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除皱 发展到现在,对额部除皱和下面部除皱已取得共识,一般认为上面部除皱可以通过额部悬吊(内窥镜下/非内窥镜下)进行,只对额部皱纹严重者采用传统的冠状切口手术 。下面部除皱(下颌缘部位)采用SMAS除皱 式包括“S”除皱、迷你除皱,颈部采用颏部脂肪抽吸、颈阔肌折叠等 式。@HM具学 争议的是针对鼻唇沟过深、泪槽畸形的中面部除皱手术 ,现在的观点倾向于经睑缘或颞部提面切口,骨膜上或骨膜下分离,离断下睑支持韧带和颧部支持韧带,将颧脂肪向上悬吊,固定于眶骨外侧骨膜和颢深筋膜上,而不是向外侧悬吊。面部除皱 可以针对某部位分别进行,也可综合起来进行全面部除皱手术 。
二、手术 适应证
任何美容外科手术 的成功与否标准取决于 者与受 者对 后效果的判断和满意程度,而后者的态度更显得重要。因此美容外科手术 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外科医师的医学审美水平和专业技术 ,而且更取决于受 者的心理因素及对手术 后效果的期望值。当外科医师面对一位美容手术 咨询者时,首先要仔细询问和倾听咨询者的要求、愿望,并根据咨询者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解答她或他们的问题:外科医师首先要搞清:①咨询者准备接受美容手术 的真正动机和原因。②以往是否接受过美容手术 ,自我感觉效果如何。
③她或他对美容手术 的了解程度和期望是否现实。④这些动机、原因和期望是否会影响手术 效果。美容外科医师应慎重考虑和判断,排解心理因素问题,切勿盲目进行手术 。
面部皮肤松弛提紧 仅能解决面部松弛下垂和皱褶的问题,使皮肤变得比较平整,下垂的皮肤复位和恢复原来的脸形。但并不能去除损害的皮肤皱纹线及恢复皮肤的弹,因此 前需向受 者解释清楚。
总之,美容外科医师在临床上,在对咨询者面部皮肤或器官外形及全身生理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美容受 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这样才能获得相对满意的 后效果。
三、 前准备
面部美容外科手术 作为一种选择手术 ,具有一般外科手术 的特点和要求,又有其特殊。 前检查包括两个方面,全身情况检查和局部检查。
全身情况检查包括病史的回顾、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应全面了解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肝、肾疾病或出血疾病史。近期是否服,服什么类型的物。
并且结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血常规,胸部摄片等对全身健康状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有异常,必须暂缓手术 。
局部检查除检查面部皮肤松弛下垂的部位和程度以外,应重点注意面部器官的形态改变,有无器官畸形,有无陈旧皮肤瘢痕,面部表情肌活动时有无异常症状,判断是否有潜在的面神经损伤的症候。头皮有无脱发及头发的疏密程度及发际线的高度等。
这些局部检查内容都有可能影响 后效果的满意程度。
前1天皮肤准备,要求受 者用温水,洗发水及洗面乳清洗头皮、头发和面部,并沿发际线后5cm(头皮冠状切口)剃去一条宽约3cm的头发。
前当天用1:5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洗头和清洁面部皮肤。
前用, 前1天晚上受 者如有恐惧和焦虑情绪,可口服镇静剂以减轻恐惧心理,安静休息。 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作为麻醉前准备。 前可根据需要应用抗生素,通常我们在 前半小时静脉点滴广谱抗生素并在 中持续维持,作为一种预防的给。 后继续用2~3天,可防止 后的炎症、感染。
四、基本手术 技术 (全面部皮肤提紧 )
手术 在全麻插管或基础麻醉加局麻下进行。在全麻下手术 时,在面部皮下剥离范围内注射每10ml加入3~4滴l:100000肾上腺素的0.25%利多卡因注射溶液作为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如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可适当增加利多卡因的浓度,通常我们使用0.5%利多卡因溶液。
切口设计:头面部切口取额顶部冠状切口,向两侧颞部延伸切口至耳轮上缘点,然后逐渐弯向耳前,切口恰位于耳前自然皮肤皱褶内.到达耳垂下缘后,沿耳垂下缘皱褶转向耳后部位,切口恰位于颅耳沟内,并继续向耳后上延伸至耳后上中1/3高度,然后将切口直线横向耳后发际线内(图16一13、图16一14)。
头面部皮肤剥离平面,额顶部头皮切口深至帽状腱膜下,沿此平面向鼻眶部剥离。
双侧颞部切口至颞浅筋膜浅面。亦可在深面进行颞部头皮剥离至颞部发际线后在转向颞浅筋膜浅面。耳前面部切口至腮腺筋膜浅面施行面部皮肤的剥离。
剥离范围:额部皮瓣剥离至双侧眉毛上缘1.5cm时,切开颅骨膜,在骨膜下分离至鼻根和眶上缘,在此部注意保护眶上血管和神经。颞部皮下剥离至眶外侧缘,眼轮匝肌外缘,面部则剥离到颧突和鼻唇沟外侧。
在颢面部作皮下分离时,应正确掌握剥离平面,防止剥离平面太深或太浅。太深有可能损伤面神经纤维,太浅则可能损伤皮瓣血供,造成皮肤坏死或颢部头发脱落。
皮下软组织处理:皮肤剥离 完成后,切除额部眉间正中部分的额肌,保留眉上的额肌,并注意防止损伤眶上神经血管束。同时切断或切除部分的鼻根部和眶内侧缘的降眉肌和皱眉肌,以减弱上述两肌的部分功能。在该部施行手术 时应防止切除过多的皮下组织,避免 后在鼻根部形成凹陷。
SMAS筋膜的处理:对颞面部皮下SMAS筋膜提紧的处理可采用两种。一种将松弛的颞浅筋膜和面部腮腺筋膜用缝线顺面神经纤维走行方向横式褥式缝合方法提紧松弛的筋膜;另外一种方法则将颞浅筋膜和面部浅筋膜在颧弓平面分为两个单位剥离后,向头后方向牵引提紧,切除多余的筋膜后缝合。
鱼尾纹的处理:眼轮匝肌眶外缘部分暴露和游离后,用缝线将眼轮匝肌向上、外、后方向提紧缝合,或将眼轮匝肌部分切开分为上下两瓣成鱼尾状各自提紧缝合。
额面颞部皮下组织提紧和充分止血后,将剥离的皮瓣向头部上后方提紧,皮瓣的张力应适中。切除多余的皮肤后,在颞顶、耳上方和耳后做抗张力缝合。皮下置负压引流管后,皮肤切口间断缝合。
五、 后护理
病员头抬高位卧床休息2天,头部抬高有利于血液回流和面部肿胀消退。2天后打开包扎敷料,检查皮下是否有血肿形成,并拔除负压引流管,暴露伤口。鼓励病员下床活动。 后第四天,可用洗发香波和面乳,轻柔清洗头发和面部皮肤。 后第六天拆除耳前后部伤口缝线。头皮及张力缝线可在第10一12天时拆除。
六、 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面部皮肤提紧 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皮下血肿,皮肤坏死,头发脱落和面神经分支损伤。
(1)血肿:血肿形成与手术 中止血不或病人有高血压和潜在的出血疾病有关。据文献报道, 后血肿形成率在O.3%~8%左右。男多于女,这可能与男皮肤较厚,皮内和皮下皮肤附属组织发达,血供丰富有关。血肿较大时,会影响皮肤的存活。因此一旦发现血肿形成,应寻找和治疗可能的发生原因外,对较大的血肿进行穿刺引流,局部加压包扎。对于较小的和散在的皮下微小血肿或血清肿,可让其自然逐渐吸收。
(2)皮肤坏死:皮肤坏死的发生率约为3.7%。吸烟者的发生率高于不吸烟者。
皮肤血供障碍是皮肤发生坏死的直接原因,常见原因有 中皮肤剥离太薄,范围太广泛,提紧张力过大,或血肿形成。这些并发症的产生是 中操作不当所引起。
(3)头皮脱发: 后头皮脱发,尤其在颞部发生率约为1.4%。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中直接损伤毛囊,或头皮缝合张力过大影响了毛囊的血供。预防脱发的方法除避免直接损伤毛囊和缝合张力过大外,亦可采用颞部分层剥离的方法,即在颞部发际线内采用颞浅筋膜下分离头皮,在发际线外在颞浅筋膜浅层分离。该种方法可比较防止 后头皮脱发并发症。
(4)面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是面部皮肤提紧 中@HM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2%~3%左右。在一组7068例面部手术 造成的面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0.7%。造成面神经损伤的因素很多,可能主要有下列原因造成:① 前原有面神经瘫痪症状,但未及时发现。② 后出现Bell"s面瘫。③ 中电凝损伤。④局麻直接注入神经部位。⑤血管钳或镊子钳夹,或皮下组织折叠缝合时。⑥皮下组织过度牵拉、提紧。⑦直接切断神经纤维。⑧神经鞘内水肿或血肿形成。⑨以往创伤或手术 ,局部瘢痕粘连,正常神经解剖位置异常,神经纤维扭曲。⑩炎症或感染。面神经损伤后约80%病例在半年内恢复,13%至少在1年后恢复,有少数病例恢复期可长达2年。约有O.1%的病例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发现面神经损伤后,手术 探查是无效和徒劳的。一般治疗可应用血管扩展和神经营养并同时给予理疗。高压氧治疗,对神经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